lucifer

大家好,我是 Lucifer,又来聊聊 Web3 的那些有趣事儿了。今天咱们来聊聊 Freqtrade。

你们有没有过那种深夜盯着K线图,脑子里全是“要是机器帮我下单就好了”的冲动?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,市场像过山车一样刺激,但手动交易往往让你错过黄金窗口,或者被情绪拖进深渊。量化交易,就是用算法和数据来驯服这头野兽。今天,我们来聊聊 Freqtrade 这个开源神器——一个纯 Python 驱动的加密交易机器人。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黑箱工具,而是让你从零起步,快速构建自动化交易系统的利器。基于 GitHub 上这个热门项目(freqtrade),我们一步步拆解它,从安装到策略定制,再到实战回测和报警接入。相信我,跟着读完,你就能在本地跑起自己的量化小帝国了。走起!

大家好,我是 Lucifer,又来聊聊 Web3 的那些有趣事儿了。今天咱们来聊聊 DePIN,全称 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,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。听起来有点抽象?别急,相信我,它真的超级接地气。想象一下,你家里的闲置硬盘、路由器,甚至是手机的计算力,都能变成赚钱的“矿机”,而这一切都靠区块链来协调和激励。这不只是科幻,它已经在重塑我们对基础设施的认知,让 Web3 从虚拟世界真正走进物理现实。

如果你是 Web3 新手,我建议你边读边动手——文章里我会用 Python 代码模拟一些核心过程,只有亲手跑一遍,你才能真正感受到 DePIN 的魅力。准备好了吗?咱们一步步来。

Web3 的投资世界充满机会,但如何判断一个代币是“物美价廉”还是“虚高泡沫”?传统的股票估值用 PE、PB 等指标,结合历史百分位判断高低。Web3 代币也有类似逻辑,但指标更贴合区块链特性:链上数据如总锁定价值(TVL)、费用收入和活跃用户(DAU)增长率,能揭示代币的内在价值。参考传统金融平台(如蛋卷基金的价值中心),我们可以用这些指标,结合历史百分位,构建一个直观的 Web3 代币估值表,判断单个代币(如 UNI 或 ETH)的低估、中估或高估。

估值表会不会很难做?是也不是。

  • 不难,因为自己定义一个极简的估值很简单。本文就教你如果做一个自己的估值表,让你理解其背后究竟做了什么事情。
  • 难。因为做一个能客观真实反应估值的表非常难,因为这需要加入很多变量,调整很多算法,这个不在本文讨论范围,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给我留言,人数多的话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。

本文将聚焦单个代币的估值,提出一个自定义的复合算法,整合三个指标:MC/TVL Ratio(市值/TVL)、Fee Yield(费用收益率)和 DAU Growth(活跃用户增长率),生成一个 0-1 的估值分数,清晰定义“低估”(<0.3)、“中估”(0.3-0.7)、“高估”(>0.7)。我会用文字拆解原理,再用 Python 3 代码模拟实现(以 UNI 为例),从数据采集到可视化,全程透明。代码可直接跑,稍改就能用真实 API 判断任何代币。想保护你的 Web3 资产?先看看 MPC 钱包的冷知识:更加安全的区块链钱包:MPC 钱包。开始吧!

当 RWA 遇上幸福小区玉米

  |  

大家好,我是 Lucifer,欢迎来到我的博客。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:RWA(Real World Assets,真实世界资产)如何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结合?想象一下,你家小区里的玉米摊,那一穗穗金黄的玉米,不仅能填饱肚子,还能变成链上的数字资产?这听起来有点科幻,但 Web3 技术让它变得触手可及。我们将从零开始,探讨如何将幸福小区玉米的实时价格与 RWA 代币挂钩,构建一个简单的玉米价格锚定代币,并将其部署到区块链上。整个过程会涉及预言机、智能合约、代币标准等组件,我会用 Python3 代码来模拟关键原理,但别担心,每段代码前都会有详细的文字描述,帮你一步步理解背后的逻辑。最后,我们还会结合最近很火的马云投资的云峰的 Pharos 项目,来聊聊 RWA 赛道的实际应用。

在 Web3 的世界里,DeFi(去中心化金融)协议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其中 AAVE/pendle 作为借贷领域的佼佼者,帮助无数用户实现了资产的增值和流动性管理。想象一下,你手里的 ETH 或 USDC 不再只是躺在钱包里睡觉,而是能通过 AAVE/pendle 赚取稳定的利息,甚至通过杠杆放大收益。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 defi protocol 的核心机制,我们是如何赚钱的以及具体实操。

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我对 DeFi 协议的探索,这次我们转向实际赚钱工具。学习建议:先理解基本概念,然后通过代码模拟过程,加深印象。

AAVE 的官网是 https://app.aave.com/,pendle 的官网是 https://www.pendle.finance/, 建议你打开它跟随操作。

如果你是个 DeFi 爱好者,或者刚入门 Web3,肯定听说过 Uniswap 这个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。它从 V1 到 V3 一步步进化,现在 V4 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。简单来说,Uniswap V4 继承了 V3 的集中流动性模型,但引入了 hooks、单例架构等创新,让它变得更 customizable、更 gas 友好。

相信我,它真的很容易懂。我们会先快速回顾 Uniswap V3 的核心概念,让即使不懂 V3 的新人也能快速上手,然后拆解 V4 是什么,和 V3 的区别在哪里。文章会用 Python 代码来模拟原理,但别担心,我不会直接扔代码给你看。先用文字描述过程和原理,再给出代码,让你边看边理解。建议你本地跟着敲代码,实践出真知!如果 Python 不熟,用 ChatGPT 帮你翻译下注释就好。

最后,我们会用一个表格总结 V3 和 V4 的区别。

在 Web3 的去中心化金融(DeFi)世界中,“鲸鱼”(即大庄家)凭借巨额资金的交易行为,常常能掀起市场波澜。他们的挂单——无论是已成交的订单还是尚未执行的限价订单——都可能隐藏着市场意图的线索。得益于区块链的透明性,我们可以通过链上数据和专业工具,窥探这些鲸鱼的动向。本文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,带你从零开始探索如何在 Web3 环境中查看鲸鱼的挂单数据,重点使用 Python3 代码展示实现原理,并结合以太坊和 Solana 生态的实际案例,力求清晰、实用。

“我被夹了!”——如果你在区块链或 DeFi 社区混迹,可能会听到这样的抱怨。那么,什么是“夹”?简单来说,“夹”是一种特定的 矿工可提取价值(Miner Extractable Value,MEV) 行为,攻击者通过观察交易池(mempool)中的交易,插入自己的高 Gas 费用交易,抢在用户交易之前(抢跑,Front-running)和之后(反向抢跑,Back-running)执行,从而攫取利润。这种行为不仅让用户损失金钱,还破坏了区块链的公平性。为了对抗“夹”,Anti MEV 机制应运而生。本文将聚焦“夹”这一 MEV 形式,深入分析其原理、实现方式,以及如何通过 Python3 代码模拟“夹”和防范措施。我们的目标是让你彻底理解“夹”的运作机制——虽然我们不鼓励“夹”别人,但正如兵法所言,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。

看懂 Web3 的 K 线

  |  

web3 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,它的基础是区块链技术。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,它的特点是去中心化、不可篡改、安全可靠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,比如数字货币、智能合约、供应链金融等等。

网上关于区块链的资料非常多,但是从零开始构建的资料却很少。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,我经常从零实现一些东西帮助我理解,比如从零实现 git,从零实现 webpack 打包器,从零实现一个框架等等。

本文就是继上一篇 《Web3 的入口 - 区块链钱包》 的文章,讲述 K 线图(也称蜡烛图)是什么。并以给定的价格序列 [1, 10, 20, 8, 3, 2] 为例,详细讲解 K 线的构成、自定义绘制方法,以及技术指标(移动平均线、布林带、MACD、RSI)的计算与应用,结合背驰分析、趋势判断和支撑/阻力位识别,带你全面理解如何在 Web3 市场中“看懂 K 线”。

一个简单的 web3 应用

  |  

在传统的 Web2 开发中,开发者通常会选择 MySQL、MongoDB 或 Firebase 这样的数据库来存储用户数据。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 Web3 的兴起,我们可以直接将区块链作为数据库来使用,省去中心化服务器的麻烦,同时赋予用户数据主权。这篇文章将带你探索如何用 Web3 实现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方案,并通过 Python3 代码模拟关键流程。



博客内容遵循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 (CC BY-NC-SA 4.0) 协议

本站使用 Material X 作为主题 。
载入天数...载入时分秒...